Linux 磁盘分区方案分享
前言
由于在 Windows 下开发过于麻烦,遂换回 Linux。
我曾用过不少发行版,最喜欢的仍然是 Arch Linux。
然而,安装完后,打开电脑,却不太想开发了,大概是因为身体太过疲劳吧,需要休息一阵子。
闲来无事,作此文,分享前几天安装时使用的分区方案,内容仅供参考,实际使用时需要因地制宜。
分区方案
首先贴一张最终的分区结构:
NAME MAJ:MIN RM SIZE RO TYPE MOUNTPOINTS
nvme0n1 259:0 0 3.7T 0 disk
├─nvme0n1p1 259:1 0 1.1G 0 part /boot
└─nvme0n1p2 259:2 0 3.7T 0 part
├─vg0-swap 253:0 0 16G 0 lvm [SWAP]
├─vg0-root--arch 253:1 0 100G 0 lvm /
└─vg0-home--shared 253:2 0 512G 0 lvm /home
我的笔记本只有一块 4T 的固态,分区方案会比较明确。
首先是 EFI 分区,ArchWiki 上的建议分配的空间是 1GiB,我分配了 1.2GiB,将其格式化为 FAT32 格式。
利用剩下的空间,我创建了一个 LVM 的 PV 以及 VG(名为vg0)1:
--- Physical volume ---
PV Name /dev/nvme0n1p2
VG Name vg0
PV Size 3.72 TiB / not usable 0
Allocatable yes
PE Size 4.00 MiB
Total PE 976468
Free PE 815700
Allocated PE 160768
PV UUID …………
如果你的电脑有多个分区或设备可以使用,那你可以分别在他们上面创建 PV,然后用 vgextend 合并到同一个 VG 里2。
随后我在 vg0 上创建了以下三个分区:
- 16G 的交换分区(名为 swap)
- 选择理由:约等于机器内存大小,支持休眠功能
- 100G 的根分区(名为 root-arch),使用 BTRFS,开启 zstd:3 压缩
- 选择理由:足够系统和软件安装使用,BTRFS 压缩可节省空间
- 512G 的家分区(名为 home-shared),使用 XFS
- 选择理由:日常文件存储,XFS 适合大文件读写
此时我的 vg0 尚有 3TiB 的自由空间未被分配,以后有需要时再按需分配即可。